—潘力專訪
瘦瘦高高,面容清秀卻有些許腼腆是我們對潘力的最初印象。從優秀團員,三好學生到十佳大學生,從包攬一等獎學金,特等獎學金到國家獎學金,從第三屆湖南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一等獎到第十一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該拿的他似乎全拿了,用“拿獎拿到手軟”來形容他的獲獎經曆一點兒也不過分。除此之外,他也是機設1381班的團支書,更是作為學校2015級新生志願者,為新一屆的學弟學妹們帶去溫暖、關懷、更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也”。

可能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大學意味着可以離開父母、老師的管束,是“自由”的。但對潘力來說,卻是另一個含義:是關于努力、奮鬥故事的另一個開始。比起沉迷于遊戲中,他更樂于失去這種“自由”,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每天6:30起床記單詞,隻為在四六級考場無愧于自己;每天上課堅持坐第一排,被他人冠以“高冷”之稱;為學校新媒體做兼職;或者成為學風督察組的成員....别人眼裡的勞累,他卻樂此不疲。他堅信充實的大學生活應當是這樣渡過的。
“The future has arrived.It commences now.”是他的座右銘。他說,做事不能三分鐘熱度,不要等明天才開始努力,今日事今日畢。做好自己要從現在就開始努力,而要做就要做好。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也許你會說,他走的是一條艱酸的學霸之路,我能力不夠鐵了心隻想安安靜靜地做個平凡人,讀完這四年也就得了。可是,沒有天生的學霸,也沒有永遠的學渣。一字之差,差的卻是背後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與勤奮。天才終究太少,比起天賦,努力和勤奮更接地氣,不是麼?
和身邊的人多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他給我們的建議。“大學,不僅是專業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情商的培養,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如果沒有在金工實習後與老師的交談,他可能不會被發現他較強動手能力的潛質;如果沒有和同學朝夕相處,一起上課、吃飯、運動、玩耍,他就不會去完全了解同學心聲,把團支書當得如此優秀。他說,不要因為自身的光芒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失去了學習的本領。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裡發光發亮,卻永遠保持謙遜與專注,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問愧于心。要行千裡,就要記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去。成長的路上,得失亦是常事,記得不忘謙卑、不忘初心。
(文/賀晶、左蕊思;攝影/蔣逸文、盧琴知;編輯/劉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