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湘潭 才人輩出
多年以來,湘潭一直是個才人俊傑層出不窮的地方。且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湘潭這方湘江水土,卻養育或見證了出了藝術、文化、學術等多方面才人。
齊白石
1864年1月1日,中國畫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出生于湘潭縣白鋪杏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清,号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又号白石或白石山人。他一生創作勤奮,作畫極多,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創作多得驚人,好得出奇,其中又以畫蝦為絕。
杜甫
“天地空搔首,頻抽白玉簪。皇輿三極北,身事五湖南。戀阙勞肝肺,搶材愧杞楠。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這首杜甫寫給好友韋迢的《樓下》在公元771年後便成為了他的千古絕唱。杜甫雖不是湘潭人,但是岸花亭、黃葉亭、空靈岸和花石戍等杜甫涉足過的土地,多年以來已是長留勝迹。而“終是老湘潭”的絕筆,使湘潭這塊土地永駐一代詩聖之魂。
羅典
羅典,字徽五,号慎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第一,乾隆十六年殿試傳胪(一甲第四名),選庶吉士,授編修官。後轉禦史,曆吏、工二科掌印給事中,遷鴻胪寺卿,兩主河南鄉試,督四川學政。羅典主持學政,不純評論詩文優劣,而主要在培育人材。每于試前召集諸生講學,試畢複行規勸教誨。外出時,聞村塾讀書聲,即往視察,并予指教。性剛且廉潔,曆任嶽麓書院院長27年。
名人故裡 革命湘潭
湘潭,一直是以原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而揚名,殊不知,千百年來,這片熱土養育了多少革命烈士、名人。這裡不光是毛澤東故裡,還是彭德懷、齊白石故裡;曾國藩、左宗棠、秋瑾均在此居住過。這裡還有過楊度、黃公略、陳赓、譚政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台灣宋楚瑜、馬英九先生的故裡亦在此地。
從一千三百年前的安史之亂後的慘狀,到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湘潭人民在革命之路上一直發揚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顔”的精神,一次次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浪潮,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直至今天,湘潭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全省第一個農村達小康城市。
樞紐湘潭 水路著稱
“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五十裡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湘潭縣哪…”甜美的歌聲道出了湘潭水路之便。湘潭地處湘中北沿,有五條驿道交彙在此,而水運交通又更為發達。湘江從城區南彙過,下出洞庭,連彙長江;上通衡、永,出廣西即可入漓江。漣、涓二水毗鄰湘江,網絡聯通各地。
而在湘潭城區之内,現今保留使用的九總到十八總經常以其特殊的命名而不被外來人所理解。“總”這一概念而今已不僅僅是地名,而更是蘊含深厚的底蘊文化。湘潭城大緻在明初,就将街區氛分為十八個總。因為“總”與航運商業具有緊密聯系,它們也成為了湘潭港市的見證。“總”沿江排列,大緻可以以碼頭來分隔,日後十三總習稱航運碼頭,十四,十五總習稱客運碼頭,十六總習稱貨運碼頭,而十八總則稱為大碼頭。
從曆史悠久的十八總到02年建成的千噸級碼頭、從湘江水運到一個立體的交通樞紐,加上京珠、上瑞高速與京廣、湘黔鐵路四大全國運輸大動脈的交織,湘潭的經濟發展已然蓄積了強勁的底氣。
昔日小南京 今日金湘潭
清代,湖南就有金湘潭一說。說湘潭是“金”,系就其商業繁榮。明代,湘潭就有“小南京”的美譽。古代的貿易,毗鄰江水之地,便可來往大宗的貿易運輸。清末年間,各地的貨物大都由水運聚集在湘潭,無論是藥材、紙張、煙葉、煤礦、大米均在此中轉運往全國各地。直至鴉片戰争之後,内河航運和鐵路興起,湘潭作為貨物轉運中心的地位才逐漸下降。
而今日再回首新中國成立後這六十年以來,湘潭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領導下,在曆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軍分區的團結帶領下,全市人民依然秉承“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顔”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揮灑的汗水不斷譜寫着曆史的新章。放眼湘潭高新區(湘潭九華工業園),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整合園區資源,全力創建國家高新區”的精神指導下,現已建成德國工業園、新材料工業園、九華工業園三個特色産業園區,初步形成機電一體化、車輛及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優勢産業集群。09年4月更是正式升為國家高新區,這對我市乃至我省實現科學發展和加快“兩型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相聚湘江之濱,踏着偉人足迹,沐浴楚風古雨,承載湖湘靈韻,湘潭人民将繼續肩負民族的重托,秉承革命精神,敢為人先,抓住“兩型社會”建設的曆史契機,不斷地摸索與前進,把湘潭建設得更加美好,鑄就時代新篇章!(記者:劉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