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上8:00,我院國貿1382班肖興在南校區一教313舉行了《與信仰對話》的主題講座。黨總支副書記徐粵宇和我院全體幹部出席和參加此次講座。

肖興在講座中通過分享兩個身邊的事例告訴我麼“什麼是信仰?人為什麼要有信仰”?首先,她談起班上一位文藝範十足的同學,愛好寫作,作品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過獎,有同學問他會不會一直寫下去?會不會當作家?他的回答:是文章會寫下去,可是當不當作家這回事沒想過。投很多篇稿才偶爾被選中一篇,而且稿費很低,如果把作家當成職業,生存可能會很難自理,寫作隻是一種愛好。可能在有些人覺得看書、寫作很無聊,但他很享受自己的這種愛好。他覺得看書能收獲很多東西,能體會人間百态,有了收獲之後就可以創作一些其他屬于自己的東西,就好像,真的在過自己的生活一樣。

肖興接着分享了另一位同學的事迹,她是位學生幹部,入學以來每個學期學分績點年級第一,外班的同學好奇她是怎樣做到學習與工作兼顧的?但是同班同學卻一點也不好奇,也不會問她為什麼綜測高為什麼能獲得國家獎學金之類的問題,因為大家都能看得到她的付出。她從不曠課,上課聽講,認真預習、複習,完成作業,認真做好學生會和班内的工作,積極參加校園活動,這些事情她從大一堅持到了現在。有人會好奇她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她說:“我能從中獲得樂趣,交到朋友,比如說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并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引人注目的手段,而僅僅是因為喜歡。這些事情在我看來都是有意義的,就算做得有瑕疵,我會認真對待。”

所以,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信仰是一種人生追求;信仰是可以相信和仰望的精神力量,是這個充滿着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世俗中,能夠依靠的強大力量。最後,她呼籲大家要有信仰并要好好保護它,“即使遭遇種種困境,遭遇種種污泥”,因為“信仰會使我們振作,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廖章會;圖/陳可欣、邱林;編輯/湯帥、曾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