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麼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
---------雷鋒
他沒有想過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做一個億萬人效仿的榜樣,他隻是想要努力做到成為社會這個龐大機器上的一顆并不起眼卻是不生鏽的螺絲釘。他也是默默無聞有如螺絲釘所起的那點社會作用一樣從一點一滴的好事做起的,他說他願永遠做一顆螺絲釘,他就是雷鋒!
隻是很少有人去關注“螺絲釘”了,“螺絲釘”被許多美好的誘惑和理想淹沒了。誰還像雷鋒那樣甘做一顆鑲嵌在最底層的螺絲釘,那一定是一個“土老帽”。過去年代小孩子帶着掃把上學并往孤寡老人家裡跑的情景,大多被如今的網吧、遊樂場、肯德基和補課替代了,還有幾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去做一顆螺絲釘?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在那螺絲釘精神走紅大江南北的時期,正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期。
我想毛澤東當年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是贊賞雷鋒的“螺絲釘”式的人生定位;是贊賞他腳踏實地從人人能做的事情做起;是贊賞他面對世界的幹淨美好的心态和微笑。學雷鋒,學什麼?我想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應該更實在一些,更實際一些。金字塔的高低,是由塔基的大小來決定的。一個人,尤其是孩子,設若有了做好一顆螺絲釘的心理準備、再付諸一顆螺絲釘的實際工夫,那些高遠的理想和目标,方有可能實現。
其實雷鋒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并不是一個外在于我們的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雷鋒。也許,一個案例就可以讓人相信這個事實。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災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許多在押人員也為災區人民落淚,紛紛主動捐款捐物,要求奉獻自己的一點愛心。他們有的把家裡剛剛寄來購買物品的錢捐了出來,有的則拿出了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安徽某看守所一名在押人員身上沒錢,他懇請所領導對他少加幾次餐,代為捐出一部分錢物。也許,他們做這一切時,純粹出于人性,絲毫未想起雷鋒。可起碼在那一刻,我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雷鋒。
人人都可以成為雷鋒,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雷鋒,即使他是一個曾經犯過錯的人,即使他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是惡人的人。這是與生俱來的人性,這是人作為高級生物、人之為人所具備的特性。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雷鋒。雷鋒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遠、讓人遙不可及的他者,而是我們内心的一種追求,我們自己的一個側面。
我們扪心自問,我們将心比心,我們用心聆聽,都能感覺到這種雷鋒的存在。 當我們看到朋友受難的時候,我們的心會揪起來,即便受難的是一個萬裡之外的跟我們毫無關系的人,我們也會心生同情;當我們看到最美媽媽吳菊萍救人的故事,偉大的老人白方禮蹬車捐資助學的善舉,阿裡木大叔賣羊肉串兒幫助他人,我們都會熱淚盈眶——這種感動,很多并不是被“他們”所感動,而是由于“我們”内心有着同樣的道德追求、同樣的愛心善意。感動,是源于精神上的共鳴,是我們心中共同隐藏的那個雷鋒,被他們的行動“激活”了。
我們與雷鋒的差距,與那些“感動中國”人物的距離在于,他們将心中的那份善轉化為實際行動,而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讓善停留在心中。我們今天倡議學雷鋒,高揚雷鋒精神,實際上并不是學習一個外在于我們的“他者”的精神,而是将那份存在于我們内心的善轉化為一種實際行動,讓我們心中的雷鋒,走向現實,變為行動。
我們倡導向雷鋒學習,需要的不是高談闊論,不是豪言壯語,不是闡釋和诠釋,而是行動。社會最缺的不是對道德的認知,也不缺對各種精神的理解和标簽,最缺的是實際行動。大道理每個人都懂,高談闊論誰都會,默默地實踐并堅持,卻不是誰都能做到。道德,不是一種知識,雷鋒,不是一座神像,而是一種具體的經驗和行動。
我們倡導向雷鋒學習,就是要改變過去一種不好的習慣:把雷鋒供起來,用最美麗的字眼去贊美他,用最華麗的詞去裝飾他,把他捧上神壇,供在道德的神龛裡,寫到教科書裡,搬上電視電影,營造一種“我們在學習”、“我們在紀念”的幻覺,然後我們就心安理得地走開。
我們倡導學習雷鋒,不是道德抒情,而是一種積極的行動。學習雷鋒,恰恰就是要讓他從電影電視中走出來,從神壇上走下來,從教科書的典型裡走出來,轉化為一種具體的行動。學習雷鋒,就是讓雷鋒從我們心中走向行動。這說起來簡單,其實并不容易,這也正是雷鋒的偉大之處。從心中走向行動,這需要我們跨越利益的障礙,跨越一種惰性,并跨越那種言行不一的習慣,而成為一種集體行動。有些人贊美雷鋒,隻是希望别人成為雷鋒,然後自己享受别人做雷鋒給自己帶來的便利,享受别人成為雷鋒給自己帶來的安全感——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的話,那誰也不會成為雷鋒。雷鋒的公共道德是一種公共産品,隻有每個人都去行動,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才會超越道德的囚徒困境而變成良性的集體行動。
有些人會擔心學雷鋒會有道德風險,擔心被人訛詐,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做好事。這也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畢竟,做好事被誣陷,那隻是極個别的案例,多數情況下,做好事的人還是受到了褒獎,好人有好報,即使被誣陷了,最終也會獲得清白。真正的善心善意,也不會過度介意這種“回報”。看到老人如果不扶起來,就會良心不安,扶起來,是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則,是不過度介意外在評價。還有人會有“做好人會吃虧”的顧慮。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起碼雷鋒從未有過吃虧感,雷鋒是快樂的,行善是快樂的。那種幫助别人所獲得的快樂感,是無論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如果用“物質回報”的思維去衡量雷鋒,永遠無法得到一個讓人平衡的答案。在新時代重提雷鋒精神,不正是為了矯正那種過度追求“物質回報”而給世道人心帶來的創傷嗎?
行動起來吧!為了踐行雷鋒精神而不是消費雷鋒精神,為了讓心中的雷鋒變成現實中的雷鋒,為了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這個時代變得更加美好,你願意付出實際行動成為一顆螺絲釘嗎?
(文: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