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我院黨委書記黎娅在黨員活動室向全體教職工講述家鄉黨史故事《“斷腸明志”陳樹湘》,這是學院教工黨支部開展“家鄉黨史故事耀光芒——傳承紅色基因,感悟思想偉力”特色黨史學習活動,學院教工黨員講述家鄉黨史故事的第六講。
成長和啟蒙。1905年,陳樹湘出生在湖南長沙縣福臨鎮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他從小給地主當童工。1914年,由于家鄉遭遇大旱,陳樹湘跟随父親逃難到長沙小吳門外,以種菜幫廚為生。1919年,14歲的陳樹湘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精神洗禮,參加了由新民學會發動的長沙反日愛國運動,從一個小菜農轉變成了一位信念堅定的革命青年。1921年,中共湖南支部在清水塘成立,陳樹湘因為常去長沙清水塘挑水送菜,因而結識毛澤東、楊開慧、何叔衡等一批湖南早期革命活動家。陳樹湘在與他們頻繁的交往中,從一個種菜為生的懵懂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共産主義戰士。陳樹湘于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自此以無比堅貞的革命理想投身共産主義事業并為之奮鬥一生。
屢建戰功。1927年9月,陳樹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他在紅軍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戰鬥中機智勇敢。在井岡山鬥争時期和創建中央蘇區的鬥争中,陳樹湘先後擔任紅4軍、紅12軍、福建軍區、紅19軍副連長、大隊長、支隊長、團長、師長、軍區參謀長,成長為一位英勇善戰的優秀指揮員。陳樹湘雖然隸屬關系幾次變更,但始終服從命令聽指揮,黨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中,他屢建戰功。
血戰湘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戰略大轉移。紅軍長征先後突破敵人設置在贛、粵、湘三省的一、二、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緊急調集26個師、30萬兵力,在桂北湘江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将紅軍消滅于湘江以東。1934年11月,中央紅軍主力由湖南進入廣西,準備渡過湘江,陳樹湘帶領的34師受命“堅決阻止尾追之敵”,掩護主力紅軍搶渡湘江,成了後衛中的最後撤退的隊伍。面對這一對黨、對紅軍生死攸關的曆史性使命,陳樹湘铿锵有力地回答:“堅決完成軍委交給的任務”。1934年12月1日,幾萬中央紅軍渡過了湘江,然而此時完成阻擊國民黨中央軍任務的紅三十四師随即陷入了湘、桂、中央軍3路強敵的包圍之中。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陳樹湘毫無懼色,率領部隊奮力抵抗,在敵人的炮火猛攻下,陳樹湘不幸腹部中彈。危急時刻,陳樹湘命令大部隊突圍,自己和兩名警衛員留下掩護。經過激戰,大部隊突出重圍,陳樹湘不幸被俘。敵人為抓到一名紅軍師長而欣喜若狂,敵人對他威逼利誘,但陳樹湘毫不動搖,堅持和敵人面對面鬥争。面對這樣的鐵血軍人,敵人沒有半點辦法,隻好将陳樹湘送到他們上司那去邀功請賞。途中,陳樹湘趁敵不備,忍着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黎娅生動講述了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壯烈故事,給人以極大震撼,讓大家再次感受到了陳樹湘等老一輩共産黨人的堅定的理想信念、絕對的對黨忠誠、強烈的擔當精神和無畏的犧牲精神,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審核:黎娅、陶連洲、曹時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