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莺:就讀于我院物流管理0782班,中共預備黨員,現任班級學習委員、會計0986班班導。07-08學年度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學院一等獎學金、三好學生等;08-09學年度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學院特等獎學金、CET單項獎等,可謂大家學習上争相效仿的模範。
近日,我院學生新聞通訊社的記者走進了物流管理0782班吳昊莺同學的個人世界,就學風建設這個話題進行了探讨。
初次見面,感覺她是一個樂觀、開朗、豪爽的女孩子,兩個酒窩是她特有的标志,當記者說明來意之後,她便爽快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同我們一起分享了她自己的學習觀。(以下吳昊莺同學簡稱吳,記者簡稱記)
記:最近,學校對學風建設的相關内容進行了深層次的完善和改革,比如在考試政策、獎學金評定辦法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對此,你對學校這一舉動有何看法?
吳:我對學校的做法表示贊同,因為大學校園與中學生活有着明顯的不同。首先,在中學時代班主任主要起輔導和教育作用,而在大學裡,大家都進入了成年人的行列,更多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班主任不會再那麼步步跟随、諄諄告誡,而更多的隻是間接的引導。但是,即使有再多的不同,學生的本質工作仍是學習。因此,學校對這些制度的規範很有必要,比如在考試制度的規定上,看似很嚴格,但也是希望借此來消除同學們在考試中存在的僥幸心理,從而激勵大家努力向上,紮實基礎,樹立憂患意識,開展學習上的公平競争。
記:就我們校園中的學習風氣,你有什麼特别的感受嗎?
吳:其實,如果走進圖書館和教室,你會發現有一大部分的學生還是保持着優良的學習品質,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持不懈。但是,如果與名校相比的話,我們必須承認,校園中的學習氛圍還有待提高。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同學仍每天沉迷于網絡遊戲中無法自拔,以至于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
記:對于那些還沒有深刻認識到學習重要性的同學,你想說些什麼呢?
吳:我想,對他們來說,制定一份大學階段的計劃書是很有必要的。在這份規劃書中,要根據專業的需要,填充自己的知識框架,力求從本質上認識自己,給自己以合理的定位。并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優勢能力,為今後步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記:結合你身邊所接觸到的人和事,就學校加強學風建設這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
吳:我覺得學校除了在完善學生守則規範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在校大學生自覺性、紀律性進行教育和培養。也許這樣的提法跨度很大,但是我認為對于學風建設方面,學校還是很有必要從這一方面着手解決問題。因為在大學課堂上沒有了老師的約束,更多的時間需要自己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就我所接觸到的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們,他們普遍在大學中都呈現出了一種迷茫的心理狀态,面對完全不同的環境讓他們無從适應。随着時光的消逝,使他們漸漸成為了理直氣壯的“啃老一族”,但卻不明白總會有失去爸媽臂彎的一天,等到那時已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
記:你可以向大家來透露一下自己的人生計劃嗎?或者是對自己三年以來的大學生活做一個總結?
吳:對于每個人而言,人生計劃都是有階段性的,這個階段的夢想實現了,就會投身到下個階段中。這三年大學生活對我而言亦是如此。大一的時候,我認識到除了抓好學習之外,還要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我積極擔任了班上學習委員及學生會學習部幹事,并主動代表班級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活動;大二,源于對寫作的愛好,參加了學校學通社,成為采編組的成員,在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結識了很多朋友,在那一時期通過自己平時的努力,成功地攻克了英語四六級;大三,我的目标就是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為大四的考研做準備,希望花合理的時間做有效率的事情,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
記:對于我校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你心中有怎樣的願景?
吳:我為自己設立的座右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我的求學生涯中,它伴随着我經曆了無數的成功與失敗,讓我懷着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一切問題。因此,在學風建設方面,我也希望大家都能設立一個自己的座右銘,堅信“天道酬勤”,立足一個新的起點,去開創自己新的人生。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優良的學風會常住我們的校園。
采訪過後,吳昊莺同學又同記者談起了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在大三這個關鍵時期,自己的課餘時間幾乎都是在圖書館裡度過,但偶爾也會适當的放松一下,比如聽一聽音樂、逛逛書店、在校園裡小溜一圈,感覺很惬意,枯燥的學習生活變得順暢起來。其實,學習本是一件輕松簡單的事情,就看你用怎樣的心态來面對了。”
記者感悟:有人把大學比做一個幸福的象牙塔,有着五彩斑斓的生活,可是在這樣寬松的環境裡,你是理智的面對學習、生活和感情而自律、奮發圖強呢,還是沉溺于驚險刺激的遊戲中不能自拔而荒廢了學業,決定權還在于你自己。經過這次對吳昊莺同學的采訪,我被她默默追求人生目标的信念深深感染了,她讓我明白了“學風建設,花開才有聲”這個道理。對于這項“重大工程”,我想不僅是學校創品牌、謀發展的必要之舉,更應該是校園裡每位莘莘學子的份内之事。(記者:楊曉莉;攝影:朱書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