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已悄然成立了60周年,感慨的時候,老人們常常淚眼婆娑提起那些歲月的艱辛。提筆的時候有些猶豫,可終究還是狠下心來了——通過兩個女人的所作所為,告訴自己應如她們那樣理解和熱愛我的祖國。
她叫張小蘭,一個女人。你不認識她,但她卻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精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之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退出和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的啟動标志着影響這個國家30餘年的國有計劃經濟逐漸退出了曆史的的舞台,伴随而來的是人們對“皇糧”這一觀念的改變,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有人丢掉了“鐵飯碗”。張小蘭就是這樣一個人。
張小蘭是農村民辦教師出身,本來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她因為身體較為虛弱而沒有得到錄取。落榜之後的她把握機會并以高分走入了民辦教師的隊伍,因小學生生源不夠,教齡偏低的她再通過幼師資格認證以後,轉職成為了一名幼師。令人無奈的是,在不久後幼師的張小蘭再次下崗待業。
下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當一個人突然不知道無法再做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情時,就會迷茫、就會失落。張小蘭同樣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但是人總要活下去,張小蘭在經曆了萎靡不振、鬧怨了命運不平後,竟又憋着一口氣又站了起來。
張小蘭熱愛教育,她喜歡幼師這個職業。不過這一次,她沒有再給别人打工。張小蘭是那種有些偏執的人,認定了要做的事情就會馬上開始做。于是她買來了很多幼教方面的書籍,狠心鑽研。2002年,張小蘭開辦了小仙鶴幼兒園;2007年11月經益陽地區教委督導,沅江市教育局評估,被評為沅江市合格幼兒園;全國首批語言示範基地。真真正正的造福了一方。
盡管她曾經幾度下崗,但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沖擊下,作為一個堅強的女人,張小蘭還是笑到了最後。在她的笑容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一批曾記失意卻堅毅不拔的人的影子。
經濟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這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少人茫然不知,有一個人卻早早關心這一切。
她叫張豔紅。她家先後幾次被評為沅江市和益陽市的綠色家庭模範戶。說起來,這還要從2000年談起。
2000年,張豔紅和愛人開始關注城市綠色植被,并積極投身進來,利用120餘畝地開始經營園林綠化,01年開始在目平湖承包1300畝的面積種植六九揚;2004年開始經營六九楊的苗種。張豔紅說在自己家裡也積極貫徹環保綠色的風氣,不僅家裡購買生活用品的時候選用更節能更環保的,屋外更是把花草樹木栽種了個遍,甚至訂閱了大量普及綠色知識的書籍,希望用這些引導和教育孩子和身邊的朋友。
準确的來說,張豔紅是一個純粹,又不是一個純粹的環保人。她關心身邊的環境,但同時又通過綠色事業得到了收益;不過她這一輩子還隻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獻身到綠色事業中去,我想在這一點她比任何人都純粹吧。
我沒有過張小蘭幾度下崗的焦慮和她20年育人的經曆,亦沒有張豔紅10年育樹的勇氣,不過我慶幸我能夠認識他們。因為他們讓我去思考很多,比如人生,比如國家。我想我的人生應該是堅毅的,和張小蘭對待失業一樣;我的祖國應該是美好的,如同張豔紅心中那個綠油油的中國。
改革開放雖然騰飛了中國經濟,可依舊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兩個女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該如何處置。正如他們所為一樣,我太熱愛我的祖國。(作者:馮波)